注音法是什么?
注音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40个。
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
1930年中华民国***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于汉语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
拼音,是近代以来才开始通行的汉字注音方法,那么,在没有拼音的古代,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汉字的发音呢?
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也是最为成熟的注音方法,称为“反切”,或“反语”。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由两个汉字相拼给另一个汉字注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也就是说,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比如:“东,德红切”,即“东”的声母与“德”的声母相同「d」,而其韵母及声调与“红”字相同「ōng」,故“东”的发音为「dōng」;又如:“反,甫晚切”,即“反”字的声母与“甫”字的声母相同「f」,韵母及声调与“晚”字相同「ǎn」,故“反”的发音为「fǎn」。古人切语之法,用二字以求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以定清浊,下字以定平上去入;如“东,德红切”、“反,甫晚切”。
反切,唐朝以前称为“反”,“反者,覆也”,因避讳而改作“翻”;宋朝开始才称作“切”,“切者,摩也”。因此,反切就是“反”和“切”两种说法的合称,即“反覆切摩”之意。「反者,覆也,切者,摩也。所谓反切者,盖反覆切摩而成音之义也。」——《李氏音鉴》 「音韵辗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礼部韵略》
教字怎么组词?
“教”有两个读音[ jiào ]和[ jiāo ] 。
读作[ jiào ]时可组词语有:
1、因材施教[ yīn cái shī jiào ]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 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2、神道设教[ shén dào shè jiào ]
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于鬼神祸福之说。 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 段。
3、教导[ jiào dǎo ]
教育指导;教诲开导
4、教训[ jiào xun ]
①指从错误或挫折中得到的经验水灾的教训 ②教育训练自无教训。 --《玉台新咏.古诗 为焦仲卿妻作》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③训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