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产龙芯处理器?
2015年3月,由中科院负责研制的新一代导航卫星I1-S(北斗三号首发星)首次使用了中国制造的“龙芯”中央处理器(CPU)。之后发射的每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都配备了大量的龙芯。这些龙芯除了当CPU外,最典型的一个应用就是可重构技术。也就是说在轨卫星的软件随时可以通过地面上注进行重构,这就大大提高了软件的生存能力。从五年的实际应用来看,龙芯1E和龙芯1F的在轨性能还是要更好一些,处理能力和可靠性也与进口CPU持平,当然价格会是进口的一半。
龙芯是中科院北京计算机所研发,龙芯成立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全球第一的芯片帝国 Intel。但是目前看来,龙芯军事应用居多,普及商用还是任重而道远。
这个问题和其他许多的问题都有相同的一点,长久被媒体忽视,导致了广大群众在认知上面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媒体需要很明确的把这一点表现出来,那就是科技能力与市场现象。从改革开放之后到现在的几十年当中,有许多东西是中国原本没有的,但在外国已经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当这些东西进入中国之后,得到了相当大的认可,为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国外生产这些东西的公司仍然在不断的投入研发与改进。为此,渐渐地形成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不管是国内的国营企业还是民间的私人企业,都想进入这个市场,与外国公司竞争,瓜分利益。这个过程从低端到中端,然后是高端。但是仅仅走到一半,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国外的知识产权。你可以生产相同的产品甚至性能远远高于原产品,但你在生产的过程当中执行的标准是外国的,因此你仍然需要向外国公司交纳高额的专利税。有的专利税高到离谱,你生产的这个高端的产品,所赚的利润无法覆盖你所交的专利税,渐渐的,原先有一部分很厉害的企业就倒了,而另外一些就转行从事其他生产。而有的企业就开始,重新制定自己的标准,在按自己的标准生产产品。等到自己整套产品逐渐成熟的时候,发现市场已经被外国产品垄断了。龙芯,和其他国产芯片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处理器,要配合操作系统运行。操作系统是美国的公司微软的,国内的操作系统有,但是并没有市场占有率,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因为批量小,所以成本相对来高,而且从事国内系统维护和改进的人员少,维护周期长。在市场上的表现就会是价格高,维修麻烦耗时长,。而对于使用者来说,它的终极需求是价格便宜,不容易坏,一旦坏了,维修速度快,。所以这又回到了我开头所提到的,问题是在于科技能力还是市场现象?科技能力,我国有,市场现象是我国的市场被美国占领。
UCAS(中国科学院大学)今年的入学录取通知书上贴有龙芯计算机芯片,以显示该学院对自主开发技术的野心,有人称其为“ 最坚决的入学通知书”。
但是,龙芯芯片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看一下中国第一个计算机核心的名字Loongson。
计算机用户熟悉美国硅业巨头英特尔。它的Core-i系列核心处理单元(CPU)是同类产品中最著名的品牌。
CPU是计算机的核心,因为它是进行实际计算的部分。这意味着英特尔与其他CPU制造商一起基本上为网络世界提供动力。
在公众面前,他们将自己的产品命名为“龙芯”,2001年8月19日,在基于Loongson的计算机上出现登录提示时,对Loongson团队表示欢迎,这标志着中国没有家用CPU的尴尬历史的终结。
一开始对龙芯来说,生存很难。消费类计算机市场由英特尔和AMD主导。它们都使用Microsoft Windows在其上运行的称为“ x86”的体系结构。在2000年代初期,中国的大多数计算机用户,包括决策者,都将Windows视为理所当然。其中一些人甚至把龙芯的产品当作垃圾。
但是龙芯找到了自己的方式。他们从MIPS购买了许可证,并制作了Loongson 2系列,该系列为诸如Lemote Yeeloong上网本计算机之类的商业产品提供动力。
自由软件运动的创始人,著名的程序员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购买了Yeeloong并使用了多年,因为“当时,它是唯一可以购买的可以运行免费初始化程序和免费操作系统的笔记本电脑。” 讽刺的是,美国自由软件活动家只能在中国机器上找到自由。
2006年,“汉信”芯片的丑闻向公众和执法部门公开。Hanxin团队声称他们的芯片基于原始技术,但实际上这只是从Motorola进口的,上面印有Hanxin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