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法是什么?
拼音,是近代以来才开始通行的汉字注音方法,那么,在没有拼音的古代,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汉字的发音呢?
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也是最为成熟的注音方法,称为“反切”,或“反语”。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由两个汉字相拼给另一个汉字注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也就是说,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比如:“东,德红切”,即“东”的声母与“德”的声母相同「d」,而其韵母及声调与“红”字相同「ōng」,故“东”的发音为「dōng」;又如:“反,甫晚切”,即“反”字的声母与“甫”字的声母相同「f」,韵母及声调与“晚”字相同「ǎn」,故“反”的发音为「fǎn」。古人切语之法,用二字以求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以定清浊,下字以定平上去入;如“东,德红切”、“反,甫晚切”。
反切,唐朝以前称为“反”,“反者,覆也”,因避讳而改作“翻”;宋朝开始才称作“切”,“切者,摩也”。因此,反切就是“反”和“切”两种说法的合称,即“反覆切摩”之意。「反者,覆也,切者,摩也。所谓反切者,盖反覆切摩而成音之义也。」——《李氏音鉴》 「音韵辗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礼部韵略》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于悉(一)、而至(二)、稣甘(三)、赛字(四)、歪古(五)、赖舅(六)、浅滴(七)、北瓜(八)、偕柳(九)、赊迟(十); 2、「天、地、人」:梯颠、道基、日辰; 3、「春、夏、秋、冬」:闯墩、胡雅、巧偷、督工; 4、「上、下、左、右」:时掌、硝大、宗洛、依旧; 5、「东、南、西、北」:杜松、那含、晓鸡、博墨。注音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40个。
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
1930年中华民国***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于汉语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
宁德特教老师殴打残疾学生,称你又脏又恶心,教育局:基本属实, 你怎么看?
教室里,一个黄衣女教师尖叫着追打一个男学生,用脚踢,甚至用椅子砸。这是6月3日曝光的宁德特教老师殴打智力残疾学生***。据当地教育局调查情况属实,也对当事教师做出了处理。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这样对待学生肯定是不对。老师是成年人,处理师生关系更应该理性,不能情绪化。教育需要耐心和爱,没有爱,教育不出好学生。付出了爱,学生会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爱会影响学生的未来甚至一生。这是一间特教学校,在读的都是有残疾缺陷的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更需要爱和耐心。
从披露的***中,我们大概了解到可能这个学生偷了东西,甚至屡教不改。这个年轻的老师可能也多次教育了这个学生,但效果不好。但无论怎样也不能殴打学生,何况还是一个有智力残疾的学生。作为整天对着这些残疾的学生的教育工作者,有可能存在心情压抑。但作为成年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有心理准备,工作过程中遇到压抑的心理要自我调节,而不能拿学生作为发泄。事情发生了,教育局的处理是及时正确的,但每个人都会有可能犯错误,既然老师也认识到了错误,如果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心理和生理的伤害,我们还是要给这个老师一个改错的机会。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一定要有爱和耐心。没有爱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爱的教育可以点亮人的一生。你认为如何呢?欢迎交流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