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有哪些?
1,新凤霞,评剧泰斗,原名杨淑仪天津人2宋丽,又名宋雨芳3小白玉霜,又名李再雯,4花淑兰,原名葛淑兰,5谷文月,6张书贵,女,国家一级演员,评剧旦角7,筱俊亭,原名张俊亭,评剧青衣,老旦,8王向阳,第十七届梅花奖得主,新派传人之一,9罗慧琴,10张德福国家一级演员,11韩少云,原名王守贞,12魏荣元,评剧魏派创始人。
14马泰.评剧马派艺术创始人,15冯玉萍.评剧表演艺术家.16喜彩莲,原名张素云评剧表演艺术家,17胡桂秋.18孙路洋,国家一级演员19李忆兰评剧表演艺术家,20花月仙.评剧旦角.
1,李金顺
李金顺,女,1896年生,天津市王庆坨人,评剧女演员,工旦。她是第一代评剧演员,“李派”创始人;是评剧进入“奉天落子”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其父为高腔演员。
2,刘翠霞
刘翠霞,评剧早期“四大名旦”之一,评剧刘派创始人,是继李金顺之后的一为很有成就的女艺术家,她在继承李金顺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高亢宽广、铿锵淳朴的刘派艺术。
3,白玉霜
白玉霜(1907年-1942年),女,旦角。评剧表演艺术家,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滦县人。
莲花落艺人李景春之女。有评剧皇后之誉,白派艺术的创始人。
4,爱莲君
爱莲君(1918---1939),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评剧爱派创始人。
原名赵久英,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
解放后的评剧名家旦角: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李亿兰,花月仙,赵丽蓉,韩少云,筱俊亭,花淑兰,鲜灵霞,新翠霞,六岁红,李文芳,小花玉兰,刘萍,谷文月,宋丽,冯玉萍,李秀云,马淑华,崔连润,刘淑萍,张淑桂,生角:魏荣元,马泰,张德福,洪颖。这些评觉剧名家唱腔各具特色,声音识别杜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现在的评剧演员没有评剧味,都是学院教出来的,声音没有识别度,就是反复演那几出骨子老戏。
民国时期有李金順,刘翠霞,白玉霜,艾莲君解放后,有筱白玉霜,新凤霞,新翠霞,鲜灵霞,筱俊亭 ,韩少云 ,花淑兰,喜彩莲,喜彩春,花月仙,魏荣元,马泰,张德福,王鸿瑞,陈少芳,花砚茹,李忆兰,六岁红,赵丽蓉,筱月珠,李文芳,小花玉兰,小鲜灵霞,席宝坤,改革开放后,谷文月,刘萍,马淑华,崔莲润等,
新风霞、筱白玉霜、鲜灵霞、花玉兰、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洪影、赵丽蓉、六岁红、羊兰芬、赵连喜、李月娥、爱丽君、花月仙、花砚茹、张德富、杜宝宇、喜彩莲、陈少舫、谷文月、戴月琴、尚丽华、刘秀荣、袁淑梅、徐金仙、刘萍、ⅸ
抗日战争中军队和百姓的界限是否应当分明?
1899年发布的海牙《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中,对军队的定义不仅限于正规军,也包括民兵和志愿兵团体,他们必须具有如下特征:
一、有具体的指挥者;
二、有明显的标志;
三、公开携带武器;
四、在作战中遵守战争法规和惯例。
但是又有一条“补充”规定:“未占领地的居民在敌人迫近时,自动拿起武器以抵抗入侵部队而无时间按照第一条组织起来,如其尊重战争法规和惯例,应被视为交战者。”
公约中,对战俘的规定尤其详尽,像“战俘劳动需要支付报酬、享有管理国军人一样的饮食标准、按照军阶给予体面安排”这些,体现了欧洲“贵族式”的道德标准。
二战时期的中、日双方,就“军队和百姓的界限是否分明”这个命题上,谁也没有能够做好。
日本到战争后期喊出的是“全民玉碎”口号,***普遍百姓的意愿十分明显,在冲绳战役时,日军更是给每个居民分发手榴弹,每人两枚,一枚投向侵略者,一枚留给自己。如果说投向“敌人”的那一枚算是裹挟民众进入战争,第二枚的动机岂止是令人发指。
中国军队方面,以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为例,保卫首都的十几二十万军人在无序撤退中,也不该高估日寇的“道德约束”,他们脱下军装混入普通民众中,由于已经放下武装,只好眼睁睁的被那帮嗜血狂徒甄别出来,死于“没有抵抗”的有组织***,从这个角度上说来,确实也是连累了普通平民,须知侵略者的那种“甄别”,终究是***的借口,更遑论得到“欧洲贵族式”战俘待遇。
也正是日寇的***,唤醒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和决心,这却是侵略者难以预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