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学年”这个字眼的时间定义,有没有具体的规定?所谓学年,是否包括寒暑假?
学年:是指教育年度,即从当年的一月一日到当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学校的教学年度。一般从秋季始业,到次年夏季为一年。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即第一学期、第二学期,也称上学期、下学期。全年教学时间一般为45周,每学期为22周或23周。另7周为寒暑假时间。第一学期一般从9月开学,次年1月份结束。第二学期从2、3月份开学,当年6、7月份结束。另外:2月份寒假,7、8月份暑***。
今年教育部不建议***期补课,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不建议补课#
建议不补课#
不允许补课#
此三者实际上是有明显的语义区别的。
一.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学生数量庞大,人均教育***贫乏,学生间竞争压力巨大的现实存在,导致国家出台政策不允许补课,其目的是减轻学生负担。但不补课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转移压力到家长身上,反逼学生补课。今年疫情封锁结束后,网课效果不如人意,更增强了家长的恐慌。严令不许补课已经没有现实操作空间。
二.下级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对政策过分解读,势必导致补课在教育系统的呼声不高。同时也会给庞大的教育系统平添骂声,并扩大家长对教育现状的不满。针锋相对之下,家长害怕建议不补课变成不许补课,教育部门担心建议不补课变成允许补课。所以大家想要达成的结果是建议不补课。
三.所以教育部不想影响教育政策的大方向,家长不想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下级教育部门不想动但又怕激发矛盾。因此就只能说不建议补课。
其实意思就是,你们真要补就补吧。教育部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不是不愿意,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赞同教育部的主张。现在学制越来越长,上世纪70年代末九年高中毕业,经过三十几年,变成了12年高中毕业。学制加长的理由是文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爆炸。这当然有合理的一面。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觉得在相同学历的情况下,90后80后70后60后相比较,学制长的工作能力更强。其中主要原因是,工作能力强弱,主要在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针对性提升和
磨砺。而且学校学习与走上社会相比,在社会生活中才能真正社会化,思想情感、为人处世的世界观价值观、性格才能更快更好的趋于成熟。因此,现在学制是有点过长了,这导致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越来越不同步,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越来越脱离,学龄虽高但心理幼稚无知,甚至产生大批的高学历巨婴。***肺炎虽耽误一段学生学校文化课的学习,但通过疫情可以得到难得的各方面教育,加以因势利导,可能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作为中国教育的最高主管部门,这一表态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回旋余地。意思是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自主决定,补与不补都是允许的,在这个二重选择中,高层也明确了自己的态度,不建议不提倡。
作为一线教师,我举双手拥护教育部的这一建议。当然不是为自己甩包袱图轻松,而是出于对多方面情况的综合考虑。
为什么会有***期补课这样的传言呢,无非是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担忧,担心完不成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担心网课的教学效果。其实针对疫情,各个学校早已按计划启动了网络教学,所有学科的教学内容都纳入了***,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只是上课地点与方式与以前不同而已。既然教学内容的完成得到了时间上的保障,就没必要再用***期来补课吧!
也许有家长会说,内容和时间是保障了,可是孩子拿着手机都在玩,学习效果不怎样,还需要利用***期来查漏补缺。可是我要说,***疫情远未结束,就算***期补课同样也只能是网络教学,如果家长不能管束好自己的孩子,那么***期不是给学生在补课,而是在补玩。
劳逸结合,这是经过时间论证了最有效的工作学习方法,废寝忘食的精神确实可嘉,但作法却不值得提倡。更何况疫情凶险多摧老弱,而学生又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休息健康的体魄不仅是成长的需要,也是抗疫的必须。挪用***期来补课,有舍本逐末之嫌,得不偿失。也与教育部门一再要强调的要对学生减负的要求背道而驰,既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又不符合中央教育精神。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可以不补课,但作为家长和监护人,却很有必要为自己补上一课,那就是如何配合老师,督促和检查孩子上好网课,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如何让孩子把手机变成学习机而不是游戏机。这是保障孩子学习的关键,也是取消***期补课的重要一环。这不是老师把责任推给家长,而是在******的特殊时期对家长提出的新的挑战,责无旁贷,无人能替。
其实,***期到底要不要补课,老师说了不算,学生说的也不能算,最终还得家长说了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