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究竟传了多少代?最后一人的情况是怎样的?
最后一任一等毅勇侯为:曾广銮
他是第二任一等毅勇候:曾纪泽之子,曾国藩之孙。
是。清代正一品荫生(因祖辈功绩而获得),花翎郎中衔,袭一等毅勇侯、云骑尉世职。
曾经担任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1910年资政院开院,任钦选议员。宣统三年(1911年),辞职还乡。以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卒。曾广銮膝下无子,过继的是曾纪鸿后裔曾昭揆。
传了两代人,儿子曾纪泽,孙子曾广銮,之后清朝灭亡
1873年,曾国藩去世,次子曾纪泽袭一等毅勇侯(长子早夭),曾纪泽,字劼刚,是清代著名外交家,光绪年间曾担任清***驻英、法、俄国大使,也是当时秉承"经世致用"新思维的官员。其后与俄人力争,毁崇厚已订之约,更立新议,交还伊犁及乌众岛山,帖克斯川诸要隘,有功于新疆甚大。中法战争时,力与法人争辩。官至户部左侍郎。
1890年,曾纪泽因病去世,三子曾广銮袭一等毅勇侯,1910年资政院开院,任钦选议员。宣统三年(1911年,即辛亥革命年),退职归乡。民国九年(1920年)卒。
曾光銮官印
清朝爵位分两种,一种是宗室爵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为了笼络蒙古王公,蒙古的爵位和满清宗室是一样的,另一种是功臣爵位,顺治时定了公、侯、伯,分一至三等,乾隆又增加了子爵、男爵,等于说清朝的功臣爵位是依周制,大致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曾府三杰:曾国荃、曾国藩、曾纪泽。
俗称功臣爵位,基本都是因战功而封爵的,比如黄梧、年羹尧、孙士毅,都是封为最高级,一等公,而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在1864年率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天京城,封的是一等毅勇侯,并世袭罔替,虽然慈禧鸡贼未给封公,但一等侯在当时已是最高,李鸿章、左宗棠都未达到此高度。
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是世袭罔替的,意为爵位不变永远世代相传,他有2个儿了,曾纪泽和曾纪鸿,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曾纪泽随侍左右,1872年曾国藩去世,本来守孝三年后继承爵位,谁料母亲又去世,直到1877年,正式入京承袭一等毅勇侯爵位,曾纪泽从小中西培养,博通西学,为晚清驻外公使,近代著名外交家,当年的与法修约、俄国改约、中法战争、英国交涉等,都有曾纪泽的贡献。
图为曾广銮书法。
曾纪泽有三子,但夭折两子,只有小儿子曾广銮活下来,后来过继了弟弟曾纪鸿的儿子曾广铨为养子,1890年曾纪泽在北京去世,养子曾广铨被培养为驻外公使,清朝的高级文武官员可以送一子入国子监,称为荫生,实际是简单走个形势就可以做官,小儿子曾广銮当时是正一品荫生,授郎中,三年守孝满后,承袭一等毅勇侯爵位,后来担任左副都御史,清亡后,曾广銮归乡,一等毅勇侯共三代。
清朝的爵位制度分为三个体系: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蒙古爵位,清朝分封蒙古王公贵族的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分为9个等级,在伯爵以上都是超品,所谓的超品就是官员的品级比正一品还高。
曾国藩因为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被清朝封为一等毅勇侯,所以曾国藩的官品就是超过正一品了,而且清朝还规定“世袭罔替”,就是说可以世世代代的承袭下去,不用降等。
清朝的爵位一般是代降一等,每世袭一代降一等,降完为止,实际的执行中并不严格,都是取决于皇帝老儿的态度,有的可以世袭罔替的不让世袭,有的应该代降一等的不降,有的不该降的降了。而曾国藩的爵位世袭了三代,到第三代清朝灭亡了。
曾国藩是第一代,曾国藩死后他的儿子曾纪泽承袭了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因为要派他出使英、法参与外交,所以才把迟迟没有批复的承袭的爵位批下来,曾纪泽才能袭爵,他一袭爵就是超品了,对于他参与外交有帮助。
这也可以看出来,已经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清朝的腐朽,满清对汉族官员的防范心理从来没有解除,连自己的使节承袭爵位都要慢慢腾腾批个四五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朝统治者的丑恶嘴脸。
曾纪泽袭了爵位,出使英、法等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最著名的是经过与沙俄的谈判收回了新疆伊犁地区。
清朝先是派崇厚去与沙俄谈判,结果崇厚私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除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里斯河流域大片富饶的领土外,还赔款500万卢布。
伊犁名义上归还中国,实际上却是难以控制和驻守的残破空城了。满清统治者只得再派曾纪泽前往谈判,经过近10个月的艰苦谈判,虽然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仍为沙俄强行割去,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均予收回;取消俄国人可到天津、汉口、西安等地进行经济活动诸条款;废除俄国人在松花江行船、贸易,侵犯中国内河***等规定。这是曾纪泽的一大贡献。
曾纪泽身体不好,此时已经染病,到1890年病逝,享年51岁。曾纪泽死后,这个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应由长子承袭,但是,慈禧太后没有让这个24岁的进士承袭,也没有让次子曾广铨承袭——这是从曾纪鸿家过继的——倒也正常。
但是,偏偏让17岁的曾广銮承袭了,他当时还没有功名,所以承袭这个一等毅勇侯之前,慈禧太后还让他补荫,他从一个没有功名的人,一下子补成了从五品的官员——郎中了。没过多久慈禧太后又赏戴花翎,这些都是在为这个袭爵做准备。
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共传承两代:第二代“一等毅勇侯”——曾纪泽(曾国藩之子)、第三代“一等毅勇侯”——曾广銮(曾纪泽之子)。
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清朝立国之初能获封爵位、或者获封勋职的异姓功臣们,基本都能得到“世袭罔替”的特权;但这种情况在顺治年间得以改变,“再有世袭罔替者,盖异数也”。除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对阵殁殉难诸臣赠予“恩骑尉”世爵,并给予“世袭罔替”特权外,几乎再无特例。
行至晚清时期,太平天国发展迅猛,甚至直接威胁到大清王朝的统治根基。一直以“醇酒妇人以自戕”为终极梦想的咸丰皇帝为了不做“亡国之君”,甚至给出了“灭长毛者,无论满人***皆封王”的承诺。
只是,康熙皇帝早就有过明令——“非满汉不得封王”,所以,等到湘军统领曾国藩真正攻破南京以后,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不得不食言,将其封为“一等毅勇侯”并明确了“世袭罔替”的特权。
虽然未被封王,但获封“侯爵”的曾国藩依然开创了“开国以来,文臣封侯”的先例。更重要的是,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还拥有了极为难得的特权——“世袭罔替”。
只是,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究竟传了几代?最后一代又落得何种下场呢?
根据《清史稿·曾国藩传》的记载,同治十一年二月,曾国藩病逝于南京。对于这样一位国之柱臣的病逝,清廷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巨大恩赏。
追赠封建时代最高等级官职——“太傅”;赠予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文正”;赏银治丧、赐祭一坛,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于其湖南老家建立专祠,并下令国史馆为其著书列传。除此之外,清廷还专门下令将其生前所有过错,全部开释。
至于曾国藩“一等毅勇侯”的传承,清廷也给予了专门安排:
其一等侯爵,即著伊子曾纪泽承袭,毋庸带领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