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没有中小学职称制度,教育家为何灿若星河?
民国的国策是教育救国强国。教师和知识分子的待遇最高,社会地位也很高,上至总统军阀,下到黎民百姓,对知识分子非常尊重。
(小学教师80大洋,大学教授拿到100-600。而当时一个县长的工资才20个大洋,一线巡逻民警才7个大洋。市民一个月的生活费3个大洋)
教师当时是聘用制,没有真才实学的也呆不住。遴选之下***辈出。
职称评审只能助长***的滋生漫延,每一个晋上高级的,背后都是有背景的。老师们的建议都很好,很有道理,建议决策者们取消职称评定,按教龄自然晋级,也别搞得什么神密,顺理成章,也不为***提供温床,建议现在就取消,越快越好,还教育一个碧水蓝天,还一线教师的一个公道。教育界是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应该是很公平、公正的地方,不该有***分子的存在,前面说过:教育也要反***。
我本人知道的民国时期出现一些教育家,例如,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晏阳初等先生。民国时期没有中小学老师职称制度,教育家为何灿若星河呢?下面我来说说其中的原因:
1,民国时期那是个国破家亡的时代,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就是一段万里长城,国事维艰的时候,恰好激发了教师们的责任和志气,老师们正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哪里还有精力去考虑个人的得失。对于这个题目,我仔细想想,为什么当时有分量的教育家都是抗战前后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因为逆境出人才呀!2,民国时期,教师以身垂范,也就是说,教师自己先做榜样,最早的老师其实是一批神职人员,或者叫祭司。老师的地位过去是至高无上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
例如,民国时期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于人师的地步。教职员要学生做的事,需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要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要躬亲共守”。我想那时的老师们一心一意扑在教书育人上,哪里还想什么职称之类的东西。
英雄人物代代出,各领***数百年。民国教育***多,难道当代教育***少吗?特别是高科技领域,民国的专家们能与当今同日而语吗,看看我们如今在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那一个不是专家教授级的人物?
其实,民国时期的***,其研究建树主要在社科类方面的较多,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很多人重文轻理,这也是我们近代比较落后的原因之一,而在当代,我们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发明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早已达到国际水平,甚至有的己领先国际水平,所以,如果把民国出了一批***的原因归结于没评职称完全是荒谬的,把中小学评不评职称与教育家的多少联系起来,二者毫无内在联系,教育家全是中小学教师?而且断言民国没职称,更是无知。大家都知道,民国在1912年,教育部就颁发了大学四级职称的评定细则,其实追溯历史,唐朝时期就有博士,教授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