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回应中考录取率仅50%,家长:该不该上补习班弯道超车?
该上补习班。上高中率如果只有50%,剩下一半的人要政策性进入职高体系,总感觉这个是有哪里不对。我们应该义务教育到高中,别说国际社会都不这样,我们不是有特色吗,很多地方没有按照国际社会走,咱们走的非常好,这一点,为什么不能自己走?我宁愿孩子中考补习一年以后再参加中考,也不愿意孩子上职业高中或者技校。上了高中进了大学,孩子如果适合,依旧可以选择学习职业或者技术培训,进入所谓的工匠通道。但是如果没上高中,直接进入职业技术学习,那么高中大学就没有希望了。
看到这个数字,说实话,真的为农村孩子叫屈。
现在城乡学生教育差别太大,不止一次听人说:“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说出了当代教育的现状,事实就是如此。农村教育相对落后,是农村师资、教育装备和教育***的问题吗?非也。近几年,***确实加大了农村教育输入,无论财力、物力还是人力,都倾斜很大,但是农村教育为什么还是落后呢?个人觉得问题出在学生家庭方面。农村很多家庭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不少都放弃了土地,选择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留守在家的孩子脱离父母的陪伴和监督,再加上自觉性不强,可想而知,成绩肯定好不到哪去。父母虽然给孩子赚了大把的钱回来,但同时也失去了对孩子的陪伴,导致孩子成绩一落千丈。而城里的孩子就不一样了,父母多在本地工作,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交流,而且能及时与老师沟通,另外,城里家庭条件相对较好,课外辅导能及时跟进,孩子的成绩自然好。
中考录取率仅为50%,而这50%是城乡学生共同竞争的百分比,可想而知,农村孩子如何竞争的过城市孩子。家庭原因注定了他们不战而败。可他们的父母为了生活却又不得不外出,这也让同村家长陷入两难境地。个人认为,能不能考虑扩大中考录取率,或者中考分数城市农村单划线,降低农村中考门槛,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机会。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谁拯救另一50%?
中考录取率50,意味着一半学生进不了高中,进不了高中,就进不了大学。
面对好点单位的招聘条件:硕士博士,你连大学都不是,怎么可能有好工作?
想有好工作,进好单位,首先得上大学!
中考刷点50%虽然残酷,但现实,我们不能改变现实,只能改变自己!
要不要弯道超车,要!一定要!
初中拉下了,孩子以后干什么?搬砖吧?你忍心?
只有在录取50%内,才有拼搏的可能!才有上大学的希望!
你不超,别人超你!丛林法则还是要讲的。
加油吧!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输在中考上。
其实这个问题,跟绝大多数的教育问题一样,是不可能有非A即B、绝对分明的答案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第一,不该上补习班。
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适合学习,但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应试,不是每个孩子学了就能拿高分。
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尽早给孩子挑选好赛道。人生不止高考这一条路,孩子的人生充满了可能性,我们做家长的,要及早转变观念,与其让一条鱼去爬树,不如尽早给孩子打下未来不管从事任何行业都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比如健全的人格、人际互动能力、成长型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
第二,该上补习班。
中考录取率强限50%,过早地剥夺了十五六岁青少年的国民受教育权与职业岗位选择权,是纯粹的教育恶政。
问题的根源是狭义的职业教育学校(其实就是初中水平“落榜生”入学的技校,而且大专、本科往往也是专业应用型的职业教育),学习校风差、教学质量差、学生水平差、就业能力差、社会地位差,是典型的“等外级烂苹果仓库”。如果以设定录取率强制50%的“政策性落榜生”进入如此低劣的“等外级烂苹果仓库”,无异于人为建立一道高墙,限制或剥夺心智尚未成熟少年的职业选择权与上升机会;是一道强制隔离与分流、剥夺权利和机会、降低社会待遇、弱化竞争平台、堵塞上升通道的“拦水坝”。
建议:一、基础教育保障到高中毕业,最好是基础段全部纳入义务教育模式;必要时缩短学制,小学中学各五年,国家财政一共负担十年义务教育。二、为了适应未来产业链的高水平发展,让职业教育向应用型专科转型,并保障继续升学的渠道畅通,必须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与培训质量。三、提高技工的社会待遇,畅通技工在执业经历中继续学习并向工程师评级升迁的渠道。四、鼓励社会人士或用工企业向专科型职业教育领域捐款或投资,广泛设立助学金、奖学金与发展基金。普遍开展定向委培和学前录用协议(专业课程由用人单位预选并提前承诺毕业考试[_a***_]即录用条件成就),力争设计中的专科型职业教育,事实上成为低收入家庭乐于选择且就业稳定的免费教育。
教育部:将提高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单列班主任岗位津贴!你怎么看?
根据教育部新近发布的消息,下一步,教育部将***取一系列的教育新举措,其中包括提高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单列班主任岗位津贴。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为什么要提高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
我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弱职称工资所带来的不同职称教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而造成的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健康发展。
广大教师对职称工资的弊端诟病已久。举例来说,两名同一年入职的教师,工作20年,工作量相同,一个晋升了高级职称,一个还是初级职称,他们的工资差距会很大。他们的工作量差不多,甚至,晋升了高级职称的教师还会想方设法软磨硬泡地要求减轻工作量。这就造成很多学校目前的状况:一线干重活的低职称老师拿的工资最少,而拿着高工资的高职称老师少教课甚至不教课。难道是因为低职称老师真的不优秀吗?不见得。评职称过程中的人脉、关系、***、运气等都很重要,一线很多老老实实干活的老师反倒很难晋升。职称工资制度很不公平,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所以民间废除职称工资制度的呼声很高。
但是,职称工资的改革推进很困难。教育部***取的是逐步缩小职称工资差距的做法。提高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目的就是要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使得职称工资的比例缩小。
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是,绩效工资本身也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比如:很多地方所谓的绩效分配,仍然是按职称来走的,高职称的老师绩效的档次起点就高,这和职称工资其实是一样的,换汤不换药;还有一些地方,学校设有很多领导、中层,他们在分配绩效的时候,也按照班主任的标准分得一份津贴,从一线教师的碗里再挖走一块。
所以,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思考:如果绩效工资的分配做不到科学、公平、透明,那么,就算提高再多的比例,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二、单列班主任岗位津贴,早就该这样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部刚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育部刚刚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