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提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对此,你怎么看?
应该强调一下,我们弘扬的应该是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提倡开设的应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也鱼龙混杂,良莠参差。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制度的遗毒,早已被历史证明是有害的传统文化的东西,应该坚决摒除。而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等思想则可以传承弘扬。
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则更应该慎之又慎,必须保证传承弘扬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像前几年风靡一时的所谓国学《***规》,走进课堂,甚至要求中小学生***会诵,牢记在心,并且付诸行动。殊不知,其中的等级尊卑,现代社会中几人能适应?果真施行,真是历史的倒退。
一言以蔽之,我们要继承弘扬的应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喜请勿喷)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理解并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习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奋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用教育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有必要提倡国学经典进课堂。
国学经典进课堂 ,潜移默化润人心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财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更是素质教育的宝贵***。为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构建书香校园,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学经典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教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
笔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立足教育之现实、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教育中,使其达到滋养人灵魂的目的。现代的教育教学体系更注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引导方面相对薄弱,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是对现行教育的有力补充。
将传统文化内涵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其形式与方法也是关键。笔者认为,经典诵读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必要坚持创新其形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真正有效地渗入学生心灵。尤其应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提倡学校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把这一精神渗透在日常的教学和对学生日常的管理中,滋养学生的精神文化层面,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好的行为方式也必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们有意识的学习经典文化,教会学生运用经典,学习做人的道理,达到日用而不知的效果。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坚持以国学文化培养学生品质,让学生们懂得感恩父母,尊敬师长。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这个“教”字,是由“孝”和“文”字组成,说明了中国的教育就是从“孝”文化入手,让下一代知道怎样去感恩图报和孝顺父母。
不支持,这条路的选择是往艰难曲折上走的选择。
就文化的传统和非传统实在时间上进行了划分,这本身没有错,关键是传统和非传统同时存在,这样深挖也是白费力气。举个例子吧!马哲进入中国刚好一百年俨然已经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了。从认知角度看,中华文化本身就有归根包容和传承的特点。也不存在去粗提静的说法,能传承下来的都是经得起考验,而且文化的发展不由意志。不是谁说提倡就要提倡的。提倡传统文化的初心在哪里,如果是修正三观,那直接从认知结构和逻辑上入手就好了,从教育窗口开始调整,判定对错的同时,还允许第三种角度的存在,不再用非黑即白的逻辑,以变化发展的眼光或者方式方法调整认知的结构和逻辑,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而且,过往历史看每一次文化的变革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战争带来的影响无法企及的,也损失巨大,调整期较长,可以用灾难来诠释。
所以,不提倡。如果真的准备好了,能让文化的发展对大众的伤害较小也利于社会的发展,那我们可以提倡。没准备好就不要随随便便张口,给社会造成恐慌,那样不是缺德,是缺大德了。
文章可以入俗迎合市场,文化就不要随随便便提出来怎么样怎么样改善了。她不由意志,也无需咱们多言,留着点精力和时间用来爱自己和造福后代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