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不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不是培养优秀的人才,而是通过鼓励、启发,让孩子扬长避短,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教育不是改变孩子,而是激励孩子,让孩子处于最佳状态,找到最好的自己。
教育就是隐其恶,扬其善。当我们把孩子当作天使的时候,他展现给我们的就是天使。
每个孩子总有适合他的土壤。天性懦弱的孩子,不必让他勇敢;天性粗犷的孩子,不必让他细心;天性内向的孩子,不必让他能言善辩。
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那片土壤。是雄鹰🦅就翱翔天际,是麻雀就安乐于丛林。
教育的本质 教育本质的多重审视
(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2)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 : 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
(3)关于教育本质的第五种观点“意识替代说”: 唐震认为,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概括为: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我们的对象及对象关系的知识,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它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由于任何两个个体所面临的对象均有不同,从不同对象中得来的意识之间就具有差异性或冲突性,文化教育活动的受体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减弱受体的排斥心理,
一是让教育活动主要在长幼之间进行。年长者(或者先得知识者)一般居于教育者地位,年幼者(或者后得知识者)知识匮乏,像个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
二是通过功利等方式加以诱导。比如古代有“学而优则仕”,今天有“知识就是财富”等教育目标的召唤,使得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
关于意识替代,作家三盅则说:我们强迫孩子用死记硬背替代想象与创造,于是我们易中天多,而陈景润少,甚至一万个易中天里挑不出一个陈景润。
教育 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和显微镜。
(4)人类的教育有社会性、目的性,这与动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质区别。人类教育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第三,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出来知识的传播外,更应该是思想品质教育,品质不好受学到的知识越多,干坏事的本领越大。***时代最重视的就是人的政治思想教育,因此,那个时代的人有信仰,各行各业的人们为的是国家集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孟子·告子上》也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由此可见,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拥有的这些良好的品质其实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教育并没有什么深不可测的道理,只不过是将孩子那颗沉睡的善心唤醒而已。
所以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首先是信任。
充分地信任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努力唤醒、挖掘、发扬孩子的优良品质,让孩子在正面积极的环境中培养浩然正气!
其次,教育离不开赞扬和鼓励
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家长不仅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还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死盯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而要集中精力去发掘孩子行为中所表现出的“善端”,及时给予鼓励,精心养护,并适时因势利导,最终让孩子在积极、健康、正面的氛围中,将这些“善端”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一名富有正义、正气、正道的“君子”。
另外教育的本质是影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些反映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环境对他们造成的巨大影响。所以笔者一直信奉身教重于言教的观点,教育的本质不是你要教孩子做什么样的人,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无论是家长或是教师,都要高度自律,努力做一个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的人,才能使我们所教育的孩子积极向上,一身正气。